2025年6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人大深圳社科沙龙(第63期)”暨“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57期)”在线举办。
陈卫东提出了四点关键观点:一是通过优化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提升发展韧性;二是从宏观视角客观看待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三是夯实金融机构的风险抵御能力,确保稳定发展;四是完善监管和考核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
低利率环境在很多经济体都出现过。低利率环境下,净息差收窄,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盈利是一大挑战,讨论在此环境下的发展“韧性”,是非常有意义的。金融机构发展韧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盈利增长及空间;如何客观地看待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应对风险的能力(跨越周期的能力)。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金融机构持续的盈利状况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是紧密相关的。净息差是我国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辅以经济高速发展下,较快的贷款需求,规模增长导向,形成了中国银行业股改上市完成后“黄金十年”的发展局面。此种发展模式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面临重大冲击。
2024年,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44%、1.61%、1.38%和1.73%,同比分别下降0.18、0.15、0.19和0.17个百分点,受此影响,2024年,银行机构净利息收入持续下降,银行机构利润增长明显下降。2025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同比继续下降。应对这种形势的变化,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要做以下调整:
1、经营模式的优化,特别是通过资产负债业务结构的优化,控制净息差下降速度。低利率环境下,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客户业务都会发生深刻变化,通常而言,低息环境下融资成本下降,融资需求更加活跃。低利率环境对市场流动性、资产定价、外币汇率都会产生影响,带来不同的业务机会及发展策略调整的机会。
通过对不同业务进行精细化的布局,降低资金成本,通过期限结构、服务方式改进,提升定价能力,减低净息差下降速度。
如保持较高的存贷款占比,获取稳定的资金来源。银行机构需要不断扩大客户群及种类,不同客户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资金状况及金融需求都会发生变化,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业务机会,如政府、金融机构、公司及个人客户,利用与客户的多种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沉淀低成本资金,利用结算和现金管理、代发薪及更好的代客理财产品沉淀机构及个人的活期存款。要提升负债及资产的定价能力,基于综合服务,以客户为定价基准,更好体现综合收益或者更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客户、不同类别资产风险予以定价,这对金融机构的核算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不同资产和负债期限会形成价差,根据资产、负债利率曲线的走势变化,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安排短期交易性资产、中长期贷款,形成更加合适的资产负债久期缺口。
用好以量补价的机会。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较高增速,在行业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业态创新方面,持续不断出现不同时代不同的热点,及时捕捉这些热点,加大对潜在目标客户的布局,可以比其他机构更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发展机遇,既能扩量,也能取得定价的优势。近年我国在一些科技行业、绿色转型领域以及养老领域都有类似的机遇。
2、发展综合经营业务功能,扩大非息业务空间。我国在加强对金融机构减费让利的管理,银行免费服务项目持续增加,传统收费收入空间有限。2025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24.96%,同比下降0.67个百分点。但银行的代收代付、投资、交易业务仍有拓展的空间。市场价格的波动为客户提供债券融资及投资服务、资产管理及理财业务,外汇市场交易业务、大宗商品交易、黄金交易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金融机构需要利用综合化经营业务功能平台,更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如对公司客户的咨询顾问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融资方案、更高效的资金管理、运营、支付及外汇保值服务等,对个人客户基于资产管理平台的全量资产管理及个人金融服务、托管业务,这不仅拓展了收费业务的范围,也会减少对净息差的依赖。
3、拓展国际化业务,调整国际资产组合结构,利用不同经济体的不同发展周期,平抑国内下行周期。
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利率走势不同步,是金融机构利用不同市场发展业务的基本条件。如果一个金融机构在海外有足够的机构和资产布局,就可以利用好国际化战略的调整,应对低利率的冲击。根据自身的优势,寻找海外市场拓展重点,并使自身优势业务走出国境。
无论是公司客户还是高净值个人客户,一旦有跨境经营或活动,其所需要的业务也是复杂的、综合的,因此,跟进这些业务需求,可以获取不受低息环境影响的收益。
海外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以及利用海外不同市场的定价状况,可以发现盈利空间。资产、负债、收益不同的币值结构,本身就能形成不同的资产组合形态,同时,利用中外定价差别也可以找到一些业务机会。国际化战略取舍与各个体机构自身条件和优势相关,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机构未必需要刻意而为进行调整,因为低利率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同时,微观个体的策略选择还要注意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方向。
低息环境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宏观周期的一个阶段。低利率是国家基于大环境所做出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选择,相对宽松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之所需,金融机构在低息环境下的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机构穿越经济周期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对金融机构发展韧性的重要测试。
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金融机构也不可能获取远超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衡量金融机构是否具备合适的盈利水平,要通过比较不同行业数据,特别是可以ROE作为比较的依据。与主要行业的一般ROE基本持平可以认为是基本合理的水平。当然,上市公司通常以P/E或P/B为衡量指标,从这个指标看,美欧银行业在低利率时代P/B值大多也是低于1的,中国银行业在主要银行重组上市完成后,大多数时候是低的,即使在盈利增长非常高的状态,也是如此,市场对我国银行业价值一直是低估的。低估值最大的影响是增资面临困难。
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要是从不良资产的变化、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上体现出来。这几个因素既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从根本意义上,决定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这是决定金融机构发展的底线,是金融机构发展韧性的最直接体现。从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主要银行业机构的情况看,到2025年一季度,资本充足率在15%左右,不良贷款率为1.51%,拨备覆盖率大多在100-150%以上。这些指标仍居住正常范围,从这些指标看我国金融机构风险总体可控,处于正常发展状态。
低息差与市场竞争状况有一定关系。金融机构各自条件及优势各有不同,在监管指标及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可以有所区分,给予不同机构对不同业务适当的定价权和产品创新空间,这样更有利于鼓励各机构根据风险进行定价,根据客户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方案,从而获得适当的收益。各机构能够更精细化地在市场细分中核算成本与收益,选择和放弃业务及客户战略,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低息环境只是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一方面因素。提高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更好地捕捉新的市场机会,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本要求。完善区域布局,有利于利用不同市场的周期。任何机构都要形成适应业务变化、市场变化、价格变化和全球经济周期变化的风险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具有发展的韧性。bwin官网